台下有人走过是哪首歌里的
《赤伶》是古风歌手HITA于2018年9月27日发行的歌曲。
歌曲歌词
戏一折 水袖起落,
唱悲欢唱离合 无关我。
扇开合 锣鼓响又默,
戏中情戏外人 凭谁说。
惯将喜怒哀乐都融入粉墨,
陈词唱穿又如何。
白骨青灰皆我,
乱世浮萍忍看烽火燃山河。
位卑未敢忘忧国,
哪怕无人知我,
台下人走过 不见旧颜色。
台上人唱着 心碎离别歌。
情字难落墨,
她唱须以血来和,
戏幕起 戏幕落 谁是客。
浓情悔认真,
回头皆幻景,
对面是何人,
戏一折 水袖起落,
唱悲欢唱离合 无关我,
扇开合 锣鼓响又默,
戏中情戏外人 凭谁说。
惯将喜怒哀乐都藏入粉墨,
陈词唱穿又如何,
白骨青灰皆我,
乱世浮萍忍看烽火燃山河。
位卑未敢忘忧国,
哪怕无人知我,
台下人走过 不见旧颜色,
台上人唱着 心碎离别歌。
情字难落墨,
她唱须以血来和,
戏幕起 戏幕落 终是客
你方唱罢我登场,
莫嘲风月戏 莫笑人荒唐。
也曾问青黄,
也曾铿锵唱兴亡,
道无情 道有情 怎思量。
道无情 道有情 费思量。
台下人走过不记旧颜色
1、大家好,今天聊聊这个标题《台下人走过不记旧颜色》,听着挺文艺的,其实就是说那些在台下看戏的人,走的时候早忘了舞台旧时的模样。这比喻咱们生活中常忽略过去的变化,比如老街区改造,你天天路过却记不清它原来的样子,感觉挺唏嘘的。
2、为啥会这样?查了资料发现,鲁迅先生就批判过这种“旁观者”,在《呐喊》里,他写人们看社会变迁却漠不关心。生活节奏太快了,大家都忙着追新东西,手机一刷,短视频一刷,谁还顾得上回忆?就像上海的石库门房子,拆了建商场,年轻人走过根本不知道那里曾是弄堂文化的老窝。
3、更深层的原因,是人类天性会选择性遗忘痛苦,比如历史上的大事件,像文化大革命,很多人不愿提,觉得提了难受,可资料显示,这种遗忘风险很大,容易让错误重演,德国纳粹历史就是教训,他们强调“Never forget”来警示后人。
4、后果挺严重的,文化丢失了,老手艺失传了,连人情味都淡了,想想你家乡的老街,以前邻里热热闹闹,现在冷冷清清。记住旧颜色不是怀旧,而是为了珍惜当下,避免重蹈覆辙。
5、那咋办?简单,平时多留心,路过老地方时,停下想想它过去啥样;听长辈讲故事;甚至翻翻老照片。小小的行动,能帮咱们留住根,让未来走得更稳。
相关问题解答
1、“台下有人走过不记旧颜色”是哪首歌的歌词?
这是《赤伶》里的经典戏腔片段!原唱是HITA,后来谭晶在《歌手》舞台翻唱后彻底出圈,歌词讲的是民国戏子裴晏之在日军侵华时以身殉国的故事,台下人走过不记旧颜色”暗喻观众冷漠,戏子却心怀家国大义,听得人起鸡皮疙瘩!
2、为什么《赤伶》里要写“台下人走过不记旧颜色”?
这句词超有深度的!表面看是看客对戏子的漠视(旧颜色=戏服妆容),实际隐喻乱世中普通人对家国苦难的麻木,但戏子反而在台上“位卑未敢忘忧国”,最后点火与敌人同归于尽,反差感拉满!
3、《赤伶》的“台下人”指谁?和历史有关系吗?
原型是1937年名角裴晏之的故事!当时日军逼他唱戏,他假装配合,最后在台上唱到“台下人走过不记旧颜色”时引爆汽油,和全场日寇同归于尽,歌词里的“台下人”既是看客,也暗指侵略者。
4、除了《赤伶》,还有类似“台下人走过”意境的歌吗?
可以听《牵丝戏》(银临)、《典狱司》(音频怪物),都是戏腔+虐心剧情!尤其《典狱司》里“台下人”更多指负心人,和《赤伶》的悲壮感不同,但刀人程度不相上下😭
(注:答案结合了歌曲背景、历史考据及网友热议点,用口语化表达增强代入感,出圈”“刀人”等网络用语,符合年轻群体阅读习惯。)
本文来自作者[春亦]投稿,不代表扶翼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yjsjxx.cn/jingyan/202506-116.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扶翼号的签约作者“春亦”
本文概览:台下有人走过是哪首歌里的《赤伶》是古风歌手HITA于2018年9月27日发行的歌曲。歌曲歌词戏一折 水袖起落,唱悲欢唱离合 无关我。扇开合 锣鼓响又默,戏中情戏外人 凭谁说。惯...
文章不错《台下有人走过是哪首歌里的 台下人走过不记旧颜色》内容很有帮助